有人说“三岁看老”,未免有些过早的给孩子“盖棺定论”以及“贴标签”,而实际上,孩子的未来是有无数的可能,孩子的成长也是有无数的变数的。
但是细想下来,“三岁看老”也并非是毫无道理可言,这取决于父母对宝宝是非观、自省力的培养。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足够可以判断是非对错,已经开始对世界、对自己有初步的认知以及思考。那么,孩子的未来会如何,还真的离不开父母的悉心陪伴和耐心教导。
【周岁开始建立宝宝的是非观】
研究表明,从两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喜欢观看人的面容。
据观察,即使宝宝在生理上极度困倦或饥饿时,看见熟悉的面容(妈妈)也会微笑、手舞足蹈的表示出自己的心情。
这说明周岁宝宝已经不仅仅有生理需要,而且也有社会性需要。
只不过有些妈妈会忽视了宝宝这种最初的反应,只是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对宝宝的无理取闹也无条件地迁就忍让,这样宝宝就会形成不正确的是非观,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影响一生。
这时,妈妈可以利用自己的表情动作、简单的语言对宝宝的行为加以肯定或否定。半岁以后的宝宝,逐渐对成人用表情和语言表示的称赞和责备有所反应。
有时,还可以很温柔地抚摸宝宝,奖励他最喜爱吃的或玩的东西以此来不断鼓励强化宝宝正确简单的是非观。
【提升宝宝的自省力】
自省力,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种能力。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知己”强调的就是一个人要善于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以及自我反思。
因此从婴儿期开始,妈妈就可以着手提升宝宝的自知自省智力,从自我认知开始吧!
1、引导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
1岁左右,妈妈就可以开始引导宝宝逐渐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了。
认识了自己,才能够更好的认识别人,认识世界。
2、引导宝宝认识自己的行动
1岁之前,宝宝并不知道外在事物和他的关系,也不能将自己和外在的事物加以区分。妈妈可以通过强化偶然关系来加强宝宝的理解。
当宝宝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他对于进一步的摸索和认知就会充满乐趣。
3、引导宝宝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岁左右的宝宝有一个特色,张口闭口都是以“我”为主。掌握“我”字,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妈妈要做的是,引导宝宝在确认自我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和他人的关系。
可以从家庭成员开始,除经常接触的人外,有合适的机会,也向他介绍其他亲属,并耐心地向他讲解这些亲属和宝宝是怎样的关系。
同时,在公共场合,也应该引导宝宝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要让宝宝知道,他并不是在一切场合都是中心人物,以此来对他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转换的初步训练。
【理解孩子的某些破坏行为】
假如孩子在你的水杯里撒下糕点,或将一只毛毛虫放到你的枕头上——面对此种恶作剧行为(俗称淘气),你会怎样?
德国汉堡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认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比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同时,恶作剧可增强儿童的独立性。因为此种行为的特点就是孩子以此来超越父母为其所规范的界限,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否则,依赖性难以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一个恶作剧的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其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甚至惩罚扼杀孩子的动脑积极性,会妨碍孩子智力发展。
另外,破坏行为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表现。求知欲是人类天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幼儿由于智力和语言表达受限,只好采取另一种方式去探索与认识事物,这就是他们“破坏”行为的缘由。
宝宝对物体进行摔、撕、砸等破坏行为的心理动机,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开陌生事物之迷,或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应尽量理解幼儿的这种心理活动,主动帮助孩子满足其求知欲望,正确之举是顺其自然,加以诱导,将其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当然了,父母也要及时和孩子分享一些时事,用事实中发生的真善美来引导孩子;也不要刻意去掩盖现实中的丑恶;只有孩子接触到了,了解到了,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收获。
3岁看老,不是那么绝对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
若父母及时发现自家的“小树苗”长歪了,那么努力纠正过来就好;因为孩子的未来真的有无限的可能;若在父母的呵护下,“小树苗”一直迎风沐雨,茁壮成长着,那么孩子真的就是未来可期喽!
推荐阅读:摩托罗拉滑盖手机